【版权申明:本文为@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,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,违者必究!】
由甘剑宇执导,陈思诚监制并参与编剧,肖央、佟丽娅、段奕宏主演的悬疑犯罪电影《误杀3》,已于12月27日(上周五)正式公映。
作为跨年和元旦档期的头号种子,本片在1月1日元旦当天票房过亿,领跑市场。上映仅一周,影片累计票房已超过4.5亿。考虑到春节档前未上映新片阵容羸弱的大背景,《误杀3》除了同档期的《小小的我》外,在一月缺少竞争对手,票房还有继续向上累积的空间。
这部由陈思诚主导的系列新作,虽然无望延续系列前两部的10亿以上票房成功,但至少成为档期赢家,还是手拿把掐的。
原创剧本编得七弯八绕但圆住了,“救孩子”定式也有变奏
《误杀3》的票房成绩,很大程度上来源于“误杀”这两个字的品牌价值:经过前两部《误杀》的大卖(总票房分别为13.33亿和11.21亿),该系列和《唐人街探案》一样,已经成为国内少见的完全源生于电影媒介的电影IP,拥有庞大的观众基本盘。
不过人气虽高,但由于陈思诚在其他主导电影(主要是《唐人街探案2》《消失的她》)中一再“借鉴”“融梗”的不光彩历史,以及前两部《误杀》故事分别来自印度电影《误杀瞒天记》和美国电影《迫在眉梢》的事实,该系列也一贯被影迷和媒体批评为“汉化电影”,缺乏原创性。
同时,以《误杀》系列为代表的“陈思诚宇宙”犯罪片“翻拍 东南亚背景 强力反转 耸动式感官刺激 强力情绪主导”的公式已被扩散到《拯救嫌疑人》《瞒天过海》等多部非陈思诚创作的电影当中,将国产商业犯罪片引上了过分追求反转带来的叙事震惊、人物和主导情绪“爆”字当先、不追求剧本原创性的歪路——简单说,把电影拍成了爽味剧本杀。
有以上两大原因,《误杀》系列乃至整个“东南亚犯罪反转宇宙”类型虽然票房表现坚挺,但在影迷和媒体处收到极大争议,总体形象并不正面。而这回时隔三年推出的新作《误杀3》,一早声明“这回是原创剧本”的用意,显然就是希望在公众形象上扳回一城,扭转系列“翻拍成性”的名声。
那么这回,在卸去外片剧作智慧的加成后,《误杀3》的故事和人物足够精彩吗?影片的风格,摆脱了过分奇情媚俗、一惊一乍的老毛病吗?甚至,这部明面上没有某部特定原版电影作为底本的《误杀3》,真的就有那么“原创”吗?
第一个问题的答案:《误杀3》的悬疑阴谋依旧反转够劲,比前作更加花样百出,深谙系列观众基本盘,也就是奇情犯罪片爱好者的趣味;
第二、第三个问题的答案:《误杀》依然还是那个浓烈到呛鼻的“鸡血预制菜”味,而且虽未翻拍,胜似翻拍——陈思诚和该类型“擅长缝合”的“美名”,在这个“原创剧本”的证明下,反而更加坐实了。
和前两部《误杀》一样,《误杀3》依旧是围绕肖央饰演的父亲“救孩子”的故事展开:第一部是设局掩盖女儿误杀强奸犯的罪过,第二部是帮心脏衰竭的儿子找到移植的器官源,主角都是平民;到了第三部,肖央变成深藏秘密的富翁郑炳睿,幼女被绑架,他受绑匪胁迫甩开警察张景贤(段奕宏 饰),带着女儿的老师李慧萍(佟丽娅 饰)一道,踏上救女之路。
虽然“救孩子”的主线还是雷打不动,但《误杀3》这个救女故事的起手式,其实显然和前两部有所不同。
在前两部中,肖央虽然是面对孩子的困境被逼实施计划,但故事主要还是由他的能动性推进,属于“人设局”;但在《误杀3》中,郑炳睿一上来就因女儿被绑而被身份不明的犯罪者拖着走,以至于观众来不及认识包括他在内几位主要角色的背景和人格,故事的推进就成了一个“角色身份被揭开”的过程。
与此同时,电影又用不少意味深长的故事细节暗示观众,父亲、老师、警察这些看似正面的角色,其实也都藏着有待挖掘的阴暗秘密。父亲为什么能在绑匪开设的直播中答出和拐卖相关的知识?老师为何在得知主角的过往之后反常“恋爱脑”一路相随?警察为何要暗杀主角,段奕宏饰演的,真的就只是一位戏份这么少的绿叶角色吗?
这些问题就像散落在影片除结尾之外所有部分的乱线,初看不一定合逻辑,但一旦找到头,就能牵扯出花样繁多、背景宏大的暗面信息,以及所有人物线上,那些排队等着被揭密的前史。
情节前半段的关键转折是当主角被绑匪一步步威胁,他只能无奈向老师陈述自己的历史、孤儿院当年的拐卖真相:自己是孩子中的“帮凶”,一国安全署长(高捷 饰)竟然是人口贩卖头子,曾酿造23名孩子死亡的海难惨剧。至此,影片就完成了两个任务:一是从正派主角到灰色主角的反转塑造,二是“小绑架扯出大犯罪”的反转结构,且对上了前两部《误杀》的阶级话题。
随后直到影片高潮处,观众已经知道绑匪是谁、策划这起事件的动机为何,但焦点场景内发生的剧烈冲突却又是一波三折、意外丛生:物理上的暴力阻拦,几分钟一反转的角色“人狼变换”,乃至最后主角的“彻底黑化”——而就直到这里,反转居然还没有结束……
好几位角色都是伪装大师,人设好坏“烧饼两面摊”;算计大局套小局,怎么反转怎么来,怎么激烈怎么来,怎么耸动怎么来的逻辑,在《误杀3》中被发挥到了极限。
作为就是吃“反转”这碗饭的“东南亚犯罪反转宇宙”电影,《误杀3》最大的反转,就是郑炳睿(肖央 饰)的父亲形象:既然“父亲为子女牺牲设局”的老套路已成定势,就搞一手釜底抽薪的人狼身份反转,把“父爱”的主题都解构、颠覆,打破观众对系列既定的心理预期,这一手是挺狠、也挺难猜到。
而对于撑起整个系列的灵魂演员肖央而言,他近几年被困在《误杀》固定的“平凡英雄”角色定式中,表演已显得程式化。
这回《误杀3》有意召唤出他形象里那股鸡贼、圆滑、狡黠的道德模糊性,肖央打破定式演了一位反派:既有“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”的暗黑,又有佛浴和最终面对女儿面孔时的忏悔,坏也坏得有一定复杂性,演绎挑不出太多毛病,也算是影片的亮点之一。
要硬挑毛病,片中的反转大多是“零帧起手”,是为转硬转。但通过缜密的细节布局,电影最后都能给你用花式闪回这个“补丁”圆回来,逻辑上确实没有大漏洞,甚至还能兼顾到宗教(佛教)、寓言(章鱼)符号叙事和结尾的双重解读可能——说实话,能编成这样,在编剧技术上是挺不容易的。这个“基本功”,是《误杀3》在选择原创剧本之后,还能爽到千万观众的关键。
至于这类影片最后落到的“反毒品”“反拐卖”“反家暴”之类主题,揭露上位者阴暗的立意,别想多,那和主创的社会关怀关系不大,只是此类型犯罪片一贯用来塑造角色强烈情感动机、冲击观众情绪弱点的手段罢了。
原创但又没原创,本质是加料预制菜
当然,对于“东南亚犯罪反转宇宙”电影最大的批评,也根本不在这些“硬件”层面,也不在于其探讨社会议题深度的欠缺,而是老生常谈的“油腻”气质和模式化创作思维:
《误杀3》的反转是核心卖点,但为何这些反转翻来覆去,都和片中那些游走在审查尺度边缘的肢体暴力、中式恐怖元素、狗血警队政治戏份一样,透出一种简单刺激、疯狂加料、猛烈攻击观众生理本能的短剧式质感呢?
《误杀3》的反转是够劲、角色情绪是够爆裂,音响和画面是够浓重、“电影感”,甚至还有相对于系列前作的一些迭代、变调。但在这几年来身经百战、已经见多的悬疑片观众看来,《误杀3》的那点创新,能改变得了它作为沿袭旧有模式、力道变本加厉的又一道预制菜的本质吗?
不说别的,这个男主黑化的情节,结局受害者学习表演、联手设局的设定,难道没有让人想到“东南亚犯罪反转宇宙”的头号巨制——同样翻拍自外国电影的《消失的她》吗?没有翻拍,但思路上“间接翻拍”,同样还是“裁缝本色”的再现。
更幽默的,是《误杀3》的故事,居然和今年暑期上映的马浴柯电影《重生》严重撞型:除了影片中犯罪背景“贩毒”和“买卖人口”的区别之外(巧了,买卖人口也是马浴柯上一部电影《怒潮》的题材),两部电影同样是受害者家人组建“复仇者联盟”粉碎上位者犯罪的模式,同样是角色好坏反转来反转去,其中也包括正面角色的黑化,都是用全民直播揭露犯罪真相、用闪回解释一切伏笔,甚至台湾大佬高捷在两部电影中扮演的安全署长和警察局长,都完全是一个角色……
鉴于马浴柯是近两三年才从演员转型为导演的新手,且出演过陈思诚执导的首部《唐人街探案》,是其公司所属的艺人,这下《误杀3》和《重生》的相似,算是“陈思诚在陈思诚模仿大赛中夺得第二名”的卓别林笑话重现了——这也证明了“陈思诚模式”的传播是如此迅猛,复制是如此容易。
这样完全公式化、完全诉诸肾上腺素的创作套路,真的不值得鼓励,已经说烂了。
电影业钱难挣,《误杀》估计还得继续拍下去
《误杀3》最近这个跨年和元旦档的赢家,目前猫眼专业版给本片算出的最终票房动态预测为7.54亿,这个数字也能跻身2024年所有公映电影的前十五名。
但比起两部前作齐齐超过十亿的总票房,再考虑到本部《误杀3》口碑(豆瓣6.2猫眼9.2淘票票9.5)虽劣于《误杀1》(豆瓣7.5猫眼9.4淘票票9.2)但好于《误杀2》(豆瓣5.7猫眼9.0淘票票9.0)的事实,说有影市大环境趋冷的影响是不假,但观众对陈思诚式“东南亚犯罪反转宇宙”的疲倦,可能也有一定苗头了。
不过,只要喜欢“强刺激”的观众基本盘还在,这个“裁缝”色彩浓厚的本土悬疑系列,看来还是得继续拍下去。
陈思诚估计寻思着:自己去年暑期档费尽心血自我证明的严肃大片《解密》票房惨淡(3.34亿),评论也落不着好,可见脸面难挣,风评难改。追求艺术的路走不通,还得靠影迷和媒体们不待见的那个“刻板印象中的陈思诚”,维持高票房商业类型引领者的权威地位。
不知道这种滑稽的局面,对陈思诚和中国电影来说,究竟是好是坏。
(文/阿拉纽特)